服务热线:18071023591
新闻中心 多种规格的组件和系统解决方案满足您多样化需求

绿色农业前景广

日期: 2019-10-31
浏览次数: 10
分享到:

记者从同德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了解到,面对耕地少、土地贫瘠、农业收入低的实际情况,当地以绿色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秋收季节,走进同德县唐谷镇达隆村,田间地头优质青稞粒粒饱满、蚕豆珠圆玉润、玉米粗壮肥硕。取得这些成绩,离不开青稞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试验示范基地的建立。

  这一基地有四个试验区,分别试种青稞新品种、“豫玉22”青贮玉米、蚕豆新品种及青稞作物施用商品有机肥。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因地制宜,科学播种,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和记载,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到试验基地交流学习,将好的种植技术散播出去,以此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据了解,近年来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散播在当地的田地间,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高原农业,农业技术体系充满活力,农牧民群众喜笑颜开。


相关新闻推荐
  • 点击次数: 19
    2022 - 02 - 2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4日)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一)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通过提升用水效率、发展旱作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应对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加强冬春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 (二)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
  • 点击次数: 395
    2022 - 02 - 02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江西于都潭头村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当年这里有近2000人参加红军。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强调“要饮水思源,绝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如今的潭头村,已呈现出阡陌交通、果蔬丰盛、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景象,村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天刚蒙蒙亮,郭月华和乡亲们就在蔬菜大棚里忙碌起来。临近春节,订单不断,大伙越忙心越甜。他们热爱的合作社新的一年又会有一个好光景。  “520”这个充满爱意的数字对于郭月华和乡亲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2019年5月20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蔬菜大棚,来到了他们身边。  于都县35%的国土面积富含微量元素硒,发展富硒果蔬有着天然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当地政府要把富硒品牌打造好,造福老区人民。总书记的嘱托,让乡亲们对发展富硒果蔬有了信心。然而,要想把富硒菜种好可不容易,为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政府聘请省内外专家,常年入村传授技术;两年里,曾经只能打零工的郭月华逐渐成为了种菜行家,现在她不仅成了合作社固定员工,还自己创业,承包了一个大棚。  两年来,潭头村拿到了6个富硒产品认证,富硒大棚成了老区人民的致富棚。不仅如此,潭头村还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把过去的老祠堂改建成富硒游客食堂,真正让田间地头鲜美的富硒蔬菜成为游客们餐桌上的营养餐、舌尖上的好味道。  春节快到了,73岁的孙观发正跟大伙一起在村里的“富硒食堂”忙活着,他盼着儿子早点回家过年,分享一年辛勤劳动的收获。孙观发是红军烈士后代,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潭头村时,曾来到他家,那时他家的年收入只有73000多元。3年过去了,依靠村里的富硒产业,去年孙观发全家的收入达到了23万多元,翻了好几倍。  在古稀之年还能为新的事业而奋斗,孙观发老人由衷地感到幸福,更让他感到自豪的还有这面挂满奖状的墙。  清脆响亮的爆竹声中,潭头村又迎来一件大喜事儿,由村民们参...
  • 点击次数: 23
    2021 - 11 - 24
    题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硒科学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助力武陵山区富硒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当地村民种植富硒茶,积极对接销售渠道。农民依靠茶产业走上致富路。      地处吉首市、泸溪县、古丈县、沅陵县交界处的泸溪县洗溪镇李什坪村海拔680米的大山深处,一个当地人叫红沙包的地方零星生长的野生绿茶树,从发现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泸溪县洗溪镇李什坪村海拔680米的红沙包林下野生绿茶产业区(航拍)      1999年,23岁的下岗职工田熙军回乡再创业承包了这片土地,发展野生绿茶的种植,当年收集野生绿茶树开垦种植了5亩,第二年发展到20多亩,2003年开始发展林下野生绿茶生产,成为当时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并以茶为媒,结识了凤凰县女青年黄银芝,夫妻俩在红沙包发展林下野生绿茶生产,一做就是近20年。      2014年,田熙军组织成立了泸溪县鑫达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注册了“红沙包”商标,林下野生绿茶生产从开始的2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亩,年产量从当时的0.2吨,纯收入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年产量2.5吨,纯收入150余万元。随着林下野生绿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附近6个村镇劳动力的劳务用工,发放工资达100万以上。   县茶叶办的领导和专家在产园指导田熙军(左2)林下野生绿茶生产        员工在产业园采摘立秋当天的林下野生绿茶       得天独厚的山地森林小气候,润玉出“绿茶中的珍品”—红沙包野生老绿茶。春、夏、秋每季的采茶时节,都会吸引村里的父老乡亲来产业园采茶、品茶。随着泸溪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合作社准备在茶叶绿色生产、加工、提质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探索乡村茶...
  • 点击次数: 14
    2019 - 10 - 31
    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夫·阿尔维30日在伊斯兰堡出席中巴农业合作论坛时表示,巴基斯坦应当学习中国在农业领域中水资源利用、育种、机械化等方面的经验,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产品出口。阿尔维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是为民众带来福祉的源泉,相信随着两国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几年内双方会在农业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姚敬在论坛上表示,中巴均为农业大国,中巴经济走廊合作已进入聚焦农业等领域合作的新阶段,本次论坛为两国企业打开了建立联系、深化合作的大门,中方将坚定支持两国围绕农业技术转让、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合资企业等方面展开的合作。巴基斯坦食品安全与研究部长萨希布扎达·苏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巴经济的核心产业,农业雇佣了巴全国近40%的劳动力,对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为20%。巴农业目前面临机械化程度低、加工能力弱、收获后损失大等问题,本次论坛为两国加强技术合作提供了机会。
武汉中地西能科技有限公司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联系我们
研究院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锦程街68号
成果转化中心: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区
联系电话:18071023591 (罗先生)
邮箱地址:dyluo@cugse.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9 - 2024 武汉中地西能科技有限公司 鄂ICP备19021743号-1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