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071023591
新闻中心 多种规格的组件和系统解决方案满足您多样化需求

让农产品更“绿”——大通创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项目

日期: 2019-10-31
浏览次数: 4
分享到:

甘蓝、菜瓜、青椒、黄瓜……近日,记者在省城王府井超市蔬菜柜台看到摆满了各种标有大通“老爷山”标志的蔬菜。工作人员介绍,大通县的绿色蔬菜每天都会向超市供货,很受老百姓欢迎。“因为没有农药、没用化肥,大通的蔬菜吃起来口感很好。”一名正在采购蔬菜的西宁市民翘起大拇指说。

  如今,在西宁市各大超市、蔬菜水果市场,我们总能看到带有“大通”标志的农产品,越来越多的大通绿色蔬菜被端上了老百姓的餐桌。这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正在实施的创建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工作是分不开的。

  “截至2018年,大通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种植面积共达733.7公顷,项目实施后蔬菜售价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据大通县种子站站长李长帅介绍,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育优良农产品,大通县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集成了“有机肥+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绿肥养地倒茬技术示范”等四种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并进行示范推广。

  蓝黄板、LED补光灯、水肥一体化、二氧化碳发生器、秸秆生物反映堆……在大通县塔尔镇下旧庄村的青海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内随处可见这些新产品,这些农业新产品的运用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命运和走向。

  有机肥替代化肥,不仅实现了区域畜禽粪便资源、绿肥资源的充分利用,变废为宝,还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单一的生产方式向“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转变,让农产品变得更具优势。

  走进青海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尾菜处理系统”正在有序工作。“以前,农田里的秸秆要么作为垃圾扔掉,要么焚烧,不仅没啥用处而且还破坏生态环境,现在我们通过这个尾菜处理系统,将多余的秸秆粉碎,然后运到有机肥厂,加工成有机肥,最后又作为肥料归还农田,这样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种出的蔬菜口感更好,质量更佳。”公司总经理李香业告诉记者。

让农产品更“绿”肥料是关键。大通县计划到2020年,通过4种有机肥替代化肥模式的推广应用,项目区化肥用量较项目实施前减少20%以上,核心区化肥用量减少50%以上,推广区域公用品牌“老爷山”蔬菜商标1个,区域蔬菜产品品质100%符合质量标准。项目实施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在2%以上,菜地土壤贫瘠化,双化次生盐渍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走进位于大通县城关镇上寺嘴村的大通森田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栋栋日光温室排列整齐,绿意盎然的农田里,菜瓜、辣椒、西红柿以及一些新试种的蔬菜长势喜人。

  大棚里安装的太阳能杀虫灯、蓝黄板等新产物成了灭虫新“神器”。据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这些‘蓝黄板’的作用在于吸附害虫,以前蔬菜里有病虫害,只能打农药,而现在我们正在通过物理防治法防控病虫害,减少蔬菜的农药残留,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优先对贫困种植户进行补贴和物资发放,将有机肥替代化肥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起来,提高了种植贫困户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据李长帅介绍,通过有机肥对化肥实现有效替代,改善了土壤环境,提高了产品品质,通过进行“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走优质优价道路,大幅度提高亩均产值,提高了农民种植收入,对农户增收也起到了积极意义。


相关新闻推荐
  • 点击次数: 19
    2022 - 02 - 2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4日)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党中央认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一)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大力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通过提升用水效率、发展旱作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应对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加强冬春田间管理,促进弱苗转壮。 (二)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加...
  • 点击次数: 395
    2022 - 02 - 02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江西于都潭头村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当年这里有近2000人参加红军。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时强调“要饮水思源,绝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如今的潭头村,已呈现出阡陌交通、果蔬丰盛、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景象,村民们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天刚蒙蒙亮,郭月华和乡亲们就在蔬菜大棚里忙碌起来。临近春节,订单不断,大伙越忙心越甜。他们热爱的合作社新的一年又会有一个好光景。  “520”这个充满爱意的数字对于郭月华和乡亲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2019年5月20日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蔬菜大棚,来到了他们身边。  于都县35%的国土面积富含微量元素硒,发展富硒果蔬有着天然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嘱咐当地政府要把富硒品牌打造好,造福老区人民。总书记的嘱托,让乡亲们对发展富硒果蔬有了信心。然而,要想把富硒菜种好可不容易,为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政府聘请省内外专家,常年入村传授技术;两年里,曾经只能打零工的郭月华逐渐成为了种菜行家,现在她不仅成了合作社固定员工,还自己创业,承包了一个大棚。  两年来,潭头村拿到了6个富硒产品认证,富硒大棚成了老区人民的致富棚。不仅如此,潭头村还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把过去的老祠堂改建成富硒游客食堂,真正让田间地头鲜美的富硒蔬菜成为游客们餐桌上的营养餐、舌尖上的好味道。  春节快到了,73岁的孙观发正跟大伙一起在村里的“富硒食堂”忙活着,他盼着儿子早点回家过年,分享一年辛勤劳动的收获。孙观发是红军烈士后代,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潭头村时,曾来到他家,那时他家的年收入只有73000多元。3年过去了,依靠村里的富硒产业,去年孙观发全家的收入达到了23万多元,翻了好几倍。  在古稀之年还能为新的事业而奋斗,孙观发老人由衷地感到幸福,更让他感到自豪的还有这面挂满奖状的墙。  清脆响亮的爆竹声中,潭头村又迎来一件大喜事儿,由村民们参...
  • 点击次数: 23
    2021 - 11 - 24
    题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硒科学与产业发展研究院助力武陵山区富硒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当地村民种植富硒茶,积极对接销售渠道。农民依靠茶产业走上致富路。      地处吉首市、泸溪县、古丈县、沅陵县交界处的泸溪县洗溪镇李什坪村海拔680米的大山深处,一个当地人叫红沙包的地方零星生长的野生绿茶树,从发现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泸溪县洗溪镇李什坪村海拔680米的红沙包林下野生绿茶产业区(航拍)      1999年,23岁的下岗职工田熙军回乡再创业承包了这片土地,发展野生绿茶的种植,当年收集野生绿茶树开垦种植了5亩,第二年发展到20多亩,2003年开始发展林下野生绿茶生产,成为当时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并以茶为媒,结识了凤凰县女青年黄银芝,夫妻俩在红沙包发展林下野生绿茶生产,一做就是近20年。      2014年,田熙军组织成立了泸溪县鑫达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年注册了“红沙包”商标,林下野生绿茶生产从开始的2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亩,年产量从当时的0.2吨,纯收入5万元,发展到现在的年产量2.5吨,纯收入150余万元。随着林下野生绿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附近6个村镇劳动力的劳务用工,发放工资达100万以上。   县茶叶办的领导和专家在产园指导田熙军(左2)林下野生绿茶生产        员工在产业园采摘立秋当天的林下野生绿茶       得天独厚的山地森林小气候,润玉出“绿茶中的珍品”—红沙包野生老绿茶。春、夏、秋每季的采茶时节,都会吸引村里的父老乡亲来产业园采茶、品茶。随着泸溪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合作社准备在茶叶绿色生产、加工、提质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探索乡村茶...
  • 点击次数: 14
    2019 - 10 - 31
    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夫·阿尔维30日在伊斯兰堡出席中巴农业合作论坛时表示,巴基斯坦应当学习中国在农业领域中水资源利用、育种、机械化等方面的经验,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产品出口。阿尔维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是为民众带来福祉的源泉,相信随着两国合作水平不断提高,未来几年内双方会在农业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姚敬在论坛上表示,中巴均为农业大国,中巴经济走廊合作已进入聚焦农业等领域合作的新阶段,本次论坛为两国企业打开了建立联系、深化合作的大门,中方将坚定支持两国围绕农业技术转让、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建立合资企业等方面展开的合作。巴基斯坦食品安全与研究部长萨希布扎达·苏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巴经济的核心产业,农业雇佣了巴全国近40%的劳动力,对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约为20%。巴农业目前面临机械化程度低、加工能力弱、收获后损失大等问题,本次论坛为两国加强技术合作提供了机会。
武汉中地西能科技有限公司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小程序
    小程序
    小程序
联系我们
研究院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锦程街68号
成果转化中心: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区
联系电话:18071023591 (罗先生)
邮箱地址:dyluo@cugse.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9 - 2024 武汉中地西能科技有限公司 鄂ICP备19021743号-1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